【智慧妙语】061_工作修行-创业成败
在清朝末年,上海闸北区有一家梨膏店,生意做得很大,门口挂着一个“天知道”三个字的大牌匾。“天知道”梨膏店对面是一家姓于的水果店,没想到梨膏店的发迹就是因为对面的这一家水果店。
光绪八年,于家水果店从山东莱阳运到上海闸北区50篓梨,因为路途遥远,梨皮被颠破,经雨一淋,运到上海的时候就开始烂了。不管怎么晒和剥皮,也卖不出去。对门有个小店,里面坐着夫妻两个人,正没有粮食吃,见于家扔了许多烂的生梨,就捡来把皮削掉,挖掉烂眼。一吃很甜,就把削好的梨剁成小块,一个铜钱卖五块梨,生意很兴旺。后来夫妻俩就到于家水果店,将一篓一篓的烂梨子全部买回来。反正梨烂了也不值钱,于家乐得其所,一股脑儿全部贱卖给他们。
买得多了,这对夫妻就将梨削好,放进大缸,用糖腌起来,这样更好吃,一上市卖得更火了。后来,夫妻两个人到处去买那种烂的梨子,削去皮,放进自己的锅里,熬成梨汁,制成膏糖。春天没有梨子吃的时候,人们都想吃梨膏糖,一下子就成了南方的名产。
第二年,朝廷的钦差大臣到上海闸北区出巡,买了梨膏糖,一吃:哇,又酸又甜,很好吃啊。就将梨膏糖带到了北京,献给了慈禧太后。慈禧那个时候正在咳嗽,吃后觉得味道真好。没吃几天,咳嗽也好了,便传旨叫夫妻两个进贡梨膏糖。这一下,夫妻二人生意做大了,正式开了梨膏店。
于是,于家水果店的老板暗自打探,终于知道这些梨膏糖是烂梨制成的,又眼红又嫉妒,但是又怕得罪皇上,就在夜里偷偷写了一张纸去讽刺他,上面“天知道”三个字,贴到了夫妻俩梨膏店的大门上。第二天,这夫妻俩把门一开,一看“天知道”三个字,愣了一会儿,就知道有人嫉妒捣乱了。男老板哈哈大笑,说:“我正想起个字号,今天有人写了字号送到门口,真是好极了。我家店里的梨膏糖连皇上都吃过了,他是当今天子,应当叫‘天知道’。我就用这三个字当招牌。”他把招牌写得很大,来的人一问,知道皇上、太后都爱吃梨膏糖,这生意就更好了。于家水果店老板骂人不成,反而让人家买卖更加兴旺,字也被人家利用了,就更生气。他又在晚上没人的时候,偷偷地在梨膏店墙上画了一个大乌龟,把头缩进肚子里,上面写着“不知羞耻”。第二天,梨膏店的夫妻俩一看,又是一楞,接着同声说:“咱们就用乌龟当商标,梨膏糖能止咳,延年益寿,乌龟也是长寿的。”从此,这个商标就成了上海的驰名商标。
什么叫聪明?什么叫智慧?能够忍辱继续精进,能把人间每一次的挫折和别人对你的嫉妒当成机遇,趋凶避害。即使别人把你踩在脚下,你也要相信菩萨会保佑你。忍辱才能负重,负重才有愿力,有愿力才会有行动,这就是佛法讲的信愿行。
“圣诞天使”斯加特的创业史
——20180311 印尼•雅加达
有一年,美国南部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。洛杉矶的街头出现了募捐站,有一个蓬头垢面、拖着一条残腿的年轻流浪汉,一拐一瘸地走了过去,从口袋里掏出一百美元,投入了募捐箱。这位名叫斯加特的年轻人的善举,迎来了边上很多人的鼓掌和眼泪,且被一位叫叶迪逊的富商看到了。第二天,这位富翁让人把斯加特找去,开门见山地说:“年轻人,昨天你的行为感动了我,一个残疾人有这么博爱之心,难能可贵,我想让你过上受别人尊重的生活。”说着就递给他一张填好的支票,斯加特没有接。富翁愣了一下,说:“我明白了,你不想接受钱财的帮助,是想拥有自己的事业。”斯加特说:“我想办一个送净水的公司,它是一种新型行业,投资少,有一万美元就够了。一桶水所赚的钱也只能买一个泡泡糖。”富翁说:“那你为什么不能选择一个更赚钱的生意呢?”残疾青年说:“我很清楚我自己的能力,从一颗泡泡糖的利润赚起,世界上任何财富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。”这位富翁拍拍年轻人的肩膀说:“年轻人,我看到你的财富,你会成功的。”在富翁的帮助下,20年后办送水公司的斯加特的名字在美国的富翁榜上出现。每年一度的圣诞节,美国洛杉矶的乞丐们都会收到来自“圣诞天使”的捐款。很多年过去,大家才知道,原来“圣诞天使”就是斯加特。临终前他将亿万美元的资产捐给了美国慈善事业。在斯加特墓碑上发现,除了他的名字之外,边上还刻有一颗不起眼的泡泡糖。这就是善良能够帮助我们拥有幸福。
一个整天为别人想的善者,一定会拥有荣誉;一个开朗豁达的学佛人,一定会战胜现实的苦恼;一个淡泊名利的学佛人,一定会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。佛法告诉我们,宽容的心态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健康,随缘的心态能够让我们拥有财富,慈悲的心态能够帮助我们拥有幸福。
兄弟俩的大学录取通知书
——20180310 印尼•雅加达智慧妙语语
有一对孪生兄弟同时进入了高考考场,结果哥哥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,弟弟则以两分之差名落孙山。兄弟俩长得非常像,性格各异。哥哥忠诚淳厚,弟弟活泼机灵;哥哥不善言辞,弟弟口若悬河。哥哥拿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面对着贫病交加的父母,默默无语。弟弟关在房间里,因为考试不好,不吃不喝,长吁短叹地说:“天公无眼识良材。”愁眉不展的爸爸闷了两天,终于眨巴着眼睛开口说话,他对大儿子说:“孩子啊,你能不能把这个录取通知书让你弟弟去读啊?你弟弟天生就是一块读书的料。”哥哥把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了弟弟的手中,并在弟弟耳朵边上说了一句话:“弟弟,这张通知书不是走进天堂的门票,别把太多的希望放在它上面。”弟弟不解地问:“那你说这是什么呢?”哥哥说:“它是一张吸水的纸,专门吸汗水的纸。”弟弟摇着头,不知道哥哥说什么。开学了,弟弟背着行囊走进了大都市的高等学府,哥哥则让体弱多病的老爸从乡镇办的水泥厂回家养病,自己顶上,站在碎石机旁,拿起了沉重的钢钎……碎石机上斑斑血迹,因为在这台机器上,曾经有多名工人轧断了手指。哥哥从走上这个岗位的第一天,就在做一个美丽的梦。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对机器进行了技术改造,提高了碎石的质量和安全系数。厂长把他调进了烧成车间,烧成车间灰雾弥天,不少人得了肺病。他同几个骨干殚精竭虑,苦心钻研,改善了车间的环保卫生。厂长把他调进了实验室,在实验室里他博览群书,多次到其他工厂求经问道,反复实验,水泥质量提高,新的品牌畅销华南几省,成为全市建材工业的名人。让我们拉回来说一说这个弟弟。他进入大学之后,第一年还像读书的样子,也写过几封信问问爸爸的病,第二年认识了一个大款的女儿,就双双坠入了爱河,那女孩子成了他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钱包。整整两年,他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,完全地脱土变洋。进入大四之后,没想到这个富贵的女孩跟他拜拜了,他整个人陷入了青春的苦恼期,整天泡吧上网,无心读书,最后考试用作弊混了一个毕业文凭。他像一只苍蝇,飞了一圈又回到了原来的城市。他还有一点羞耻心,不愿落魄的时候回家见父母。经过市人才中心介绍,他到本市一家建材制品公司——响当当的大型企业应聘。好不容易闯过三关,最后是在公司老总的办公室里进行答辩。轮到他答辩的时候,老总迟迟不出来,最后秘书出来了,告诉他:“你已经被录用了,不过你必须先到烧成车间当工人。”他感到很委屈,要求一定要见一见这个老总。秘书递给他一张纸条,上面写着八个字:欲上天堂,先下地狱。看完这八个字,他猛一头抬,看见他的哥哥走了进来坐在老总的椅子上,他的脸顿时红得像发烧一样。
即使我们走在通往学佛的路上,也不代表我们一定能够去到极乐。不要总是幻想可以轻易实现自己的目标,因为我们努力,还要加上缘分,才能成功。这个故事就是告诉大家,不一定读了大学就能成功。走向西方净土的路,都是在我们心灵地狱般的苦难中磨炼而成的。不吃苦哪来的甜,学佛人也是这样:每天守戒,精进不懈怠;每天许愿,万事如愿;每天学佛,定能成佛。
1809年,查尔斯·皮尔逊出生于英国伦敦。在他7岁那年,父亲因为和农场主的争斗遭到了农场主的报复,被告到了法庭。但是他们家里很贫穷,请不起律师,父亲就只能一个人承担伤害。从那个时候开始,皮尔逊就发誓:“我将来一定要学习做律师,成为一位为穷人捍卫尊严的律师。”这一年,他大学毕业了,真的成为了一名律师。
有一天,皮尔逊早早出门,他今天要为一个穷苦的农民夺回属于他的房子,可糟糕的是,他的马车被堵在伦敦的街上,眼看就要开庭了,他只好跳下马车向法院狂奔。案子胜诉了。可是皮尔逊在回来的路上陷入了无尽的沉思,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跑着赶往法院。放眼望去,熙熙攘攘的伦敦街头好像车辆的海洋。皮尔逊预计,随着伦敦的发展,车辆肯定会越来越多,那时候肯定会出现更加严重的交通问题,如果有马上要急救的病人突然堵在路上,他们可能会死在路上,学生上课、工人上班……他不敢再往下想。
有一天,皮尔逊又在思考这个问题,突然他突发奇想:如果能够将火车开进城市,不就可以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了吗?火车速度快,载的人多,可火车那么庞大,城市的马路都会被它占去,那不更拥挤了吗?
1847年,皮尔逊干脆辞掉了律师的职务,独自在家潜心研究这项伟大的计划。这时,他已经是伦敦知名的律师,但是他不去执著那些很高的收入。他辞掉工作,去研究火车,真的让人无法理解。为此,朋友说他疯了,家人骂他傻子,妻子也因为他不务正业和他离婚,但是他没有改变。
几年过去,皮尔逊因为没有正式的工作成为了一个穷困潦倒的人。有一次,他半夜起床上卫生间,发现墙角有一个老鼠洞,而且一直通到墙外,有一只老鼠正在洞里跑进跑出。皮尔逊自言自语地说:“老鼠真是厉害啊,不但能在地上活动,还能在地下活动。”刹那间,一束智慧的火花在他脑海里一闪:如果能让火车跑在城市的地下,节省地上的空间,那问题不就解决了吗?
1850年,皮尔逊的设计方案终于出炉了,但他交给伦敦市政厅的方案没有被采纳。直到10年之后,伦敦的城市交通拥挤到已经无法解决的时候,他设计的城市地铁系统方案才被重新提起、获得通过。1862年,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伦敦诞生了,第一天的乘客就达到了4万人次,整个伦敦的交通突然间畅通了。此后不久,世界各国拉开了兴建地铁的序幕,地铁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创举之一。
我说这个故事就是告诉大家,我们学佛人有时候不管别人怎么对待我们,没有关系,要经常反思自己,我们是不是每天在精进,不要浪费时间。多数人的失败不是因为他们无能,而是他们的心念不够坚定。很多人学佛,念几天经,拜几天佛,一看“菩萨怎么不灵啊?我怎么求了不灵啊?”就不好好修了。实际上世界上最可怕的事,不是做错事情,而是错心啊。等做错事情了,我们可以改正,但是你的心错了,你还会继续做错。
有一位经营汽车生意的成功企业家,业务销售量非常大,效益非常好,赢得了社会的尊重。有一位记者采访他:“在你成功的道路上,你最感谢的是谁?”他回答说:“我最感谢的是20多年前,我在一个纺织厂当工人的时候,让我下岗的那件事情。”记者惊讶地说:“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”他说:“当时因为企业效益不好,要裁减一部分工人,下岗就意味着生活的来源没有了,命运会比较艰难。”听到这个消息,有风的使风,有雨的唤雨,托关系、找门路,他没有关系,也没有实力,果然他下岗了。刚下岗的那些日子,他非常地痛苦,吃不好饭,睡不好觉,想来想去,再这样沉沦下去,一点用都没有,生活要继续。
于是,他在路边租了一间只有几平方米的活动板房,开始做起卖汽车轮胎的小生意。过了一段时间,他赚了一点钱,勉强维持生活,后来在卖轮胎的过程中,他接触到的司机多了,他发现很多司机为修理汽车来不及而烦恼,他找亲戚借了点钱,专门去学习修理汽车,回来后在卖轮胎的同时,又帮助别人修理汽车。几年后,他有了基础,有了资金,他开始做销售汽车的生意。
眼下的很多年轻人,无论是待业的,还是在工作的,都可能会有像我当初一样的遭遇,这就是我们说的形形色色的失去。佛法上讲,失去是痛苦的,也是无奈的,如果我们把它当成一个沉重的包袱背在身上,你就会把自己压倒,那你也会无所作为,如果能用佛法的随缘,看到现在和将来,或许给你带来更多的意义,并且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,你一定会成功,奠定基础。师父讲,懂佛法,失去就是获得的开始啊。
有一个真实的故事,一个人年纪很小的时候得了一场大病,命虽保住了,但下肢却瘫痪了。他的父亲是邮局干部,在他中学毕业后设法在邮局给他安排了一份可以坐着不动的工作,整天敲图章,工资和各种福利待遇都与别人一样。在这个岗位上,他干了三年。他是一个严重残缺的人,能有这么一份安稳有保障的工作,对他来讲应该心满意足。他的许多健康的同学都没有得到这么好的工作,都还在为谋一份职业而四处奔波求人。但他却辞职了,那个时候一份好工作不容易,很多人问他为什么辞职,他说不能忍受别人对他的同情,怜悯还有鄙视的眼光。他的自尊心在这种目光中一次一次被刺伤,所以就是父亲的打骂和母亲的哭求都没能阻止他离开工作岗位。辞职后他开了一间小书店,后来书店因当地房屋拆迁而关门了。后来,他又与人合办了一家小印刷厂,仅仅维持了一年多,合伙人背信弃义,又倒闭。两次经商失败,让他伤的很深,债台高筑,这时他的父母和朋友们又来劝他:你一个残疾人,不要再去胡折腾了,多少好手好脚的人还碰得头破血流呢,何况你呢?父亲劝他趁自己还在领导岗位上,让他还是老老实实回邮局上班算了。但他没有回头,而是又选择了开饭店。这次他吸取前两次的教训,一年下来,小饭店竟盈利两万多元,于是他又开了两家连锁店。10年之后,他的连锁饭店不仅在他的城镇上到处都有,而且在外乡也一间一间地开张,他自然也就成了事业成功的老板,娶了年轻漂亮的太太。当有人问他成功的经验时,他说了很多,但他说最重要的,就是千万不要同情自己。别人同情你不要紧,如果自己同情自己,就会成为懦夫,失去前进的动力,成功也就决不可能。
在现实生活中,很多人不是残废,但是心已经残废了,很多人让他念经,爬不起来,不肯念,很累,没时间……就是健康的人,也会遭遇到人间磨难多多的打击。当悲观失望来临的时候,会慢慢颓废,就因为没有勇气没有信心,一蹶不振,会失去重新做人的勇气。
学佛人不同情自己,对自己要严格守戒和忏悔,要反省造成自己生活烦恼的原因,才能走出自己懦弱心理的陷阱。一个人事业的成功,往往取决于你自己战胜自己的心态;学佛者的成功,往往取决于你的精进努力和菩萨的智慧。
巡视工厂的老板
——20180617 澳大利亚布里斯本
有一个大老板生意做得很大,他有很多工厂,有一天他心血来潮想巡视一下一家工厂。他看着看着,突然之间看见一个员工埋头苦干,非常努力地在工作。他走过去,悄悄地拍拍员工的肩膀说:“小伙子,好好干吧,我以前也和你一样。”他意思就是说他做老板之前和他也是一样。员工抬起头来,笑一笑,也伸手拍拍大老板的肩膀:“你也好好干吧,我以前和你也一样。”
命运就在轮回中。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是那么完美的,所以我们要想通,有时候要学会放下烦恼。其实在你心中没有任何物质能够得到完全的圆满,唯一的圆满是你心态和心智的圆满。你感觉到这件事情“我满足了,我可以了”,那就是圆满,并不代表这件事情一定要做得很圆满。就像我们开party[聚会]一样,如果你觉得今天晚上大家都很开心,你就很满足了,就可以了,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开心的。因为你对社会的认知发生了变化,当你知道没有一件事情是圆满之后,你的心没有罣碍,你的心就会放下。